| 
									 
	 
 
	 
		在中国农业大学举办的2021年中国农业发展论坛暨中国与全球食物政策报告发布会上,相关领域专家学者、政府官员、企业代表围绕国家食物供给安全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战略、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、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商机等主题进行深入探讨,共同研讨我国农业农村接下来更高质量发展的前景与挑战。《2021中国与全球食物政策报告》同时发布。
	 
	
		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姜沛民指出,“三农”问题是国家的根本性问题,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,取得了脱贫攻坚战役的伟大胜利、推动了农村土地政策不断创新、推动了农业科技取得重大进步。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,农业人将一如既往开拓进取,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。
	 
	
		全国人大常委会农业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、国家农业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、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陈锡文以“切实保障国家食物供给安全”为题进行了主旨报告。陈锡文指出,党的十八大以来,我国粮食生产形势持续向好,但也应看到,我国农产品生产结构尚不能适应人民对食物消费结构变化的需要,现有农业资源和农业技术水平已经不足以满足14亿人民小康水平下的食物需求。他认为,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,必须客观清醒地认识到,不利用国际农业资源和国际农产品市场显然是不现实的,既要在国内挖掘潜力,也要在国际上布好局。陈锡文指出,国内挖潜力重点在于严格保护耕地和积极推进种业创新;国际上布好局则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新贸易观念、改变贸易行为方式,实现供求双方稳定的双赢局面。
	 
	
		中国农业大学文科讲席教授、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院长樊胜根发布了《中国与全球食物政策报告》。樊胜根指出,新冠肺炎疫情加之气候变化、水土资源损失等问题,对全球农食系统带来严峻挑战,在此背景下发布的《2021中国与全球食物政策报告》,聚焦重新思考未来的食物系统,关注碳中和与膳食结构问题。樊胜根指出,需要从农业生产、加工、仓储全产业链,以系统思维看待农食系统,鼓励开发多元农业技术,种业逐步兼顾增产、营养、应对气候变化,重视食物消费对碳中和的作用,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,完善碳交易市场,对减排、零排措施进行补偿;通过膳食结构变化诱致农食系统转变,探索兼顾健康营养与环保的中国特色膳食模式,建立“长牙齿”的农业绿色生产指标体系,推进绿色金融发展,推广绿色发展模式,完善生态补偿制度,进一步发挥电子商务作用。《2021中国与全球食物政策报告》还提出调整农业技术研究方向、发挥农业补贴政策对可持续发展的带动作用、增加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、重视制度创新、尊重自然、保持贸易畅通、改变个体行为等政策建议。
	 
	
		原中国农业现代化研究会理事长、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顾问、联合国食物安全委员会高级专家指导委员梅方权指出,中国正在建设非传统的农业现代化,以促进跨越式发展和经济全面高速发展,中国的农业现代化概念与内涵随时代发展逐步丰富。梅方权认为,在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阶段,我们要保证保护生态环境和加快经济增长的双重目标,今后中国农业也要从现代农业走向信息农业,农业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关键,迫切需要促进农业农村信息服务系统建设,制定农业信息技术创新的可持续发展战略。
	 
	
		中华联合保险集团党委副书记、监事长董忠阐述了保险在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如何发挥作用。他指出,保险是现代经济的重要产业,也是风险管理的积极手段。他提出,要紧跟大数据潮流发展在线业务、通过保险科技对核心业务进行改造和重组、提高农业风险的防范和管理能力、提升风控能力、发展农业综合经营服务,使保险在未来更好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。
	 
	
		据悉,论坛由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农村发展研究院、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、经济管理学院、企业家校友联谊会、MBA教育中心联合承办。
	 
	
		 
	 
								 |